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改造场馆之一,2020年11月27日,国家游水中心“水立方”改造工程正式竣工,也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竣工的改造场馆。13年前,水立方曾以共同的外观造型,丰厚的科技元素冷艳世人,现在“焕”新动身,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“冬夏两用”的场馆。
坐落北京中轴线西侧的国家游水中心“水立方”,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游水、跳水、花样游水等水上竞赛项目在此举行,赛后和鸟巢一同,成为北京奥运地标性修建。而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,它将变为接受冰壶和轮椅冰壶竞赛项目的“冰立方”,可包容观众约4600人。
“水立方”改构成“冰立方”并非机械性的转化,而是在保有“水立方”水上功用的根底上,新增冰上功用。也就是在竞赛大厅中部,经过建立可转化结构、装置可拆装制冰体系,构成具有4条规范赛道的冰壶场所。凭仗这套可拆卸的制冰体系,将来“水立方”一起具有水上功用和冰上功用,制冰设备和冰层撤除后,冰场就可以还原为泳池。
这让改造完结后的“冰立方”发明了三个“之最”——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;国际仅有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转的双奥场馆;国际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起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。
改造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保有“水立方”水上功用的根底上新增冰上功用,这也是工程师们所忌惮的,这样的改造史无前例,能否成功不得而知。国际奥委会也不完全支撑这个方案:两边协商,假如实验成功,就用可转化的办法。假如失利的话,就用传统的办法,灌溉混凝土搭楼板。
在游水池上“摆架子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:规划团队首要要依据坑底平面的荷载才能去建立可转化架体,在尝试了木头、钢筋等多种资料今后,终究挑选了现在钢结构加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结构体系。
可转化钢结构由2600根3米高、2米长的薄壁H型钢建立而成,每根梁柱装有柱脚,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,保证钢架巩固健壮。作为支撑冰面“骨架”的一部分,制冰根底层施工也十分重要,冰面下有制冰管、保温层、防水层、预制混凝土块层、钢梁和钢柱,共有100吨左右的结构,由3000个左右的构件拼接而成。
除了建立冰架以外,由于冰壶竞赛对现场环境要求极高,假如竞赛场馆未能得到必定作用密封,湿热空气就会进入赛场内,构成冰面起雾,影响竞赛进行。所以对场馆的温度、湿度、声环境都进行了改造,增加了除湿体系、吸收声响的资料、室表里空气阻隔设备等等。
改造后的场馆也完结了智能晋级,场馆的群智能体系会依据实在的状况主动调理,经过一系列的行动,终究保证冰壶场馆竞赛大厅在任何热负荷条件下,冰壶赛道冰面温度到达-8.5℃,冰面以上1.5米处温度保持在10℃,相对湿度不超越30%,看台温度16℃至18℃,并且能完结室内巨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,既满意了冰壶竞赛环境的需求,又为观众营建了舒适的观赛环境。
现在,这个冰场现已转化过三次:2019年12月,这儿举行我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,并完结了赛道认证。2020年夏日再次转化为水立方形式。2021年国际轮椅冰壶锦标赛前夕,“冰立方”从10月初开端,只花了19天时刻,再次完结“水冰转化”,也以此慎重进入“冬奥状况”,迎候冬奥健儿的到来。